文:点点
睡前必须喝热牛奶、穿裙子必须配高跟鞋。人多的时候嫌吵不愿意出门,下雨时却不害怕恶劣的天气了,非要感受感受雨后的新鲜感。
每个人都有怪癖,奇奇怪怪,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。毫无缘由,却乐在其中。
今天,点点要给大家介绍一部和怪癖有关的电影,来自法国,豆瓣7.9,比较冷门。
题材是惊悚,故事却偏向温暖。全片看完,点点不仅没有被吓到,还感同身受体会到了片中主角的“孤独感”。
尤其是故事后半段,反转一个接一个的来,完完全全被编剧的脑洞所折服。
片名:《熟悉的陌生人》。
尼古拉,一个普普通通的房产中介。
日常生活很简单,从来都是家—公司两点一线。没有能谈天说地的朋友,也没有能够坐在一起吃家常饭的亲人。
白天,他用最谦逊的的姿态和客户交流,细心观察,根据他们的喜好推荐房屋。
晚上,他表情严肃,坐在镜子前,手边有一系列化妆工具。不出半小时,尼古拉就能把自己化妆成白天见过客户的样子。
——这是属于他的怪癖。
不图钱,不图色,仅仅只是因为讨厌自己,想要体会他人多姿多彩的人生。
尼古拉化妆技术高超、学习能力也很强。只要他愿意,基本上不会有人发现他和本尊的不同。
于是,他把这份伪装变成了自己长期的生活方式。
每到晚上,就脱掉那张“得过且过”的生活面具,成为另一个有血有肉的人。
有一天,尼古拉遇见了一名非常出名的小提琴家,脾气非常难搞,房子挑了老半天,仍旧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。
搁别人眼里,这小提琴家就是事多。但搁尼古拉眼里,他却是最新奇的生活状态、最遥不可及的那一类人物。
“名人的生活是怎么样”、“冒充名人会不会很刺激”诸如此类的想法迅速出现在尼古拉脑海中。毫不犹豫,他开始了假扮小提琴家的过程。
这一次,尼古拉的挑战比较大。
名人效应使然,他必须化更细致的妆。上到发型,下到疤痕形状,都不能有分毫错误。
与此同时,他还需要学会小提琴家的常用演奏曲,避免因业务能力不过关而露出破绽的局势出现。
不知不觉中,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…
初看这个故事,点点觉得非常荒诞。怎么会有人沉浸于扮演别人,丝毫不顾及自己的生活?
直至导演一次又一次特写拍摄尼古拉的眼神,长久渲染他伪装成他人之后的笑容和快乐。
点点这才明白,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、绝望感。
故事中,小提琴家是尼古拉扮演的最后一个人。他差点和小提琴家面对面碰上,也被迫见到了小提琴家的情妇。
种种变故都在提示他: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游戏,你必须马上结束。但,尼古拉完全没有退缩。
——因为他见到了情妇的孩子,一个生来就没有得到过父爱的可怜孩子。孤独一生的尼古拉瞬间就动了恻隐之心,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和孩子相处起来。
在这个故事中,纸是可以包住火的。
很快,真正的小提琴家就因为抑郁症而自杀,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尼古拉是第一个发现他尸体的人。电光火石之间,命运开始扭转。想也没想,尼古拉就把小提琴家带到自己家中、穿上自己衣服,录好遗言,打开煤气,伪造出一个自杀现场。
自此为止,尼古拉彻底拥有了小提琴家的身份。
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情绪呈现。起因可能是贪婪、也可能是羡慕。
在导演零碎的镜头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尼古拉对现有生活的不满。他愿意伪装的客户,通通都是意气风发、事业有成那一类。
但是,在尼古拉看向小提琴家儿子的眼神中,我们又可以看见一种温柔。像一个渴望亲情的小孩,终于拥有了温暖和关怀。
因而,尼古拉的人物形象是多样化的,每个观众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。
至于点点在前文中提到的脑洞惊人,则是出自于“尼古拉涉嫌杀害自己”的这一设定。
影片中,他把小提琴家伪装成自己自杀,拿走了小提琴家的身份。但他忘了,在小提琴家自杀前,他曾给小提琴家打过一通电话。
这通电话,成为警方怀疑尼古拉的重要理由。他该如何圆这个谎,如何从这一闹剧中全身而退?
去电影中寻找答案吧~
下一篇
大理手鼓小提琴,手鼓大理音乐